您的当前位置:胆道出血 > 预防治疗 > 原位肝移植术后出现胆道结石的原因
原位肝移植术后出现胆道结石的原因
1.胆道狭窄是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结石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胆道重建时对胆管血液供应的破坏可导致并发症这一观点已得到公认,而吻合技术也是胆道并发症发生与否的重要因素。肝移植时供体胆管的血供主要依靠肝右动脉分支,而受体胆管主要依靠胃十二指肠动脉及十二指肠背动脉分支。因此,手术时对供、受体胆管进行过度剥离,必然导致术后胆管缺血坏死;任何原因引起的肝动脉供血不足,如肝动脉吻合口狭窄、血栓形成、受体肝动脉过细或异常等,均可引起胆管黏膜缺血性损伤,最终胆道的缺血性狭窄。
由于胆道狭窄引发胆道结石比例为,远高于其他原因导致的胆道结石。其原因是由于胆道的狭窄可引起胆汁的流出不畅、淤积和继发性的胆道感染等因素,诱发胆泥和结石的发生。
2.供肝的热、冷缺血时间过长及再灌注损伤亦是导致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结石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于供肝的缺血保存及再灌注损伤直接损伤了胆管内的黏膜上皮细胞,使其坏死脱落成为胆泥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破坏胆管周围血管丛的微循环,引起胆道非吻合口狭窄,使胆汁排泄不畅,间接导致结石的形成。因此,为了降低肝移植术后胆道结石的发生率,我们应尽可能缩短供肝的热、冷缺血时间。
3.肝移植术后胆道感染和结石形成有一定关系。
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期,胆管周围可出现淋巴细胞性动脉炎,血管闭塞致胆管缺血性损伤和不可逆性细胞变性坏死[4]。慢性排斥期,胆管部分上皮细胞脱落,胆管逐渐被完全破坏,代之以纤维结缔组织,产生胆管消失综合征(VBDS)。另外,免疫抑制剂本身可以延迟吻合口愈合,可使全身抵抗力低下,易引起巨细胞病毒和细菌感染,产生胆管炎,继而引起胆管结石,而胆管结石反过来又加重了已存在的胆管炎。
原位肝移植术后出现胆道结石如何处理?
对于单纯的胆总管结石,ERC网篮多可取出结石,同时又可以联合运用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ST),球囊扩张、鼻胆管引流和内支架置入等综合手段来有效解除胆汁流出道和胆道吻合口狭窄,避免结石复发。而在肝内胆道多发性结石或胆泥的处理,ERC下的各种联合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出部分结石,缓解症状,延缓再次肝移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