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胆道出血 > 预防治疗 > 色难第一部分
色难第一部分
一、生养之苦
每一次看到了小小孩,总是感觉到特别开怀,孩子心中无染,纯真明亮,令人感觉人生有希望。
然而,每个生命都是父母经过十月辛苦孕育而来的,佛说:“母胎怀子,凡经十月,甚为辛苦。”妈妈怀孕时,挺着肚子走路,到哪里都不是很方便,真的甚为辛苦。
每一年的母亲节,许多小学都会请小朋友玩一个游戏,在肚子上绑上一个西瓜走路,让孩子体会妈妈怀孕的辛劳。许多小朋友只走完一小段路,就不约而同喊着:“好重!好辛苦!”
母胎是一个奇妙的天地,它能自然形成人的五脏六腑,具足人的一切形态,但要经过十个月的等待,其中还会有许多状况发生。
有医院,看到一位女性同仁躺在病房里,我问:“你发生了什么事吗?”身边的人告诉我:“师父,她怀孕了。”因为胎儿不稳定,她必须卧床安胎,直到生产那一刻。
一般人,身体和心念要一致,才能平衡;拥有健康心念的人,也要有健康的工作,不浪费时间,才能身心协调。偏偏这位同仁的身体由不得她主宰,不能随意活动,实在很辛苦。
亲恩不能忘还有一位妈妈,是玉里人,由于体质特殊,身体只要一有伤口,流了血就无法凝固。她在生产时出现血崩,血流不止,医院无法处理,紧急医院,到达时,人陷入昏迷,医护人员马上为她紧急输血,血库的血全都拿出来用了,不够;赶紧呼吁我们志业体所有的同仁、老师、学生来抽血,同时联络邻近军营的军人来捐血,还是不够。最后连抢救她的医师、护士也挽袖捐输,尽最大努力要救她。
就这样三天三夜,将近两百人输血给这位产妇,医护人员日夜照顾,医院志工们也轮流在加护病房外,不断为她祈祷祝福,出血情形才缓和下来,慢慢止血,真是不可思议,她的身体接受了几万毫升的鲜血,才脱离了险境。
母亲为了生养孩子,必须经历生死边缘的挣扎,而做父亲的心理压力也不轻,一直要听到母子均安的消息,惶惑不安的情绪才得以解除
二、无法言诠的爱
孩子生下来,父母亲开始要负起养育之责,日日夜夜守护着孩子。孩子半夜哭了,母亲马上起床,关心孩子肚子饿或尿布湿,肚子饿马上喂奶;若是尿湿了床铺,母亲会将孩子换到干处睡觉,自己睡湿的地方。天寒时,冷衣服用火烤温了再给孩子穿;孩子肚子饿了,不论天气多冷,母亲还是袒露胸腹哺乳孩子,只希望孩子健康长大。中国人说十月怀胎,三年乳哺,从出生到孩子会自己吃饭,大约要三年的时间,期间父母无不小心呵护,想尽办法满足孩子的需求。如果孩子的健康有问题,做父母的心无论如何也放不下。
在高雄,有一位孕妇在怀孕第十八周时,移植自己五分之一的肝脏给她两岁的女儿。她的大女儿甫出生,就发现是胆道闭锁症,一直期待有机会施行肝移植,但是等了两年还等不到,而且病情在不断恶化中。在等待的这段时间,刚好妈妈又怀孕了。
亲恩不能忘爸爸和孩子的血型不合,只有妈妈的血型符合,眼看孩子奄奄一息,不移植不行,但是妈妈又怀孕了,怎么办呢?这位妈妈很勇敢,她了解唯有自己的肝可以给女儿,而且移植手术并不影响胎儿,于是坚持捐肝。医师割下她五分之一的肝,移植到女儿身上,一周后,女儿、妈妈和胎儿都平安。真是伟大的妈妈!
相信这个女儿将来长大,应该更能体会妈妈的爱;妈妈不只怀她十个月,还移植肝脏给她,真是名副其实的“心肝宝贝”。孩子现在还小,我们并不知道将来她会不会孝顺妈妈,但是我们知道,这位妈妈并不会去想未来女儿能回报她什么,她最大的回报,就是看到女儿病情改善了。这位妈妈能下床行走时,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她的女儿,喂女儿吃饭,看到女儿会笑,看到女儿会吃饭,女儿身体康复了,这就是对她最大的回馈。
《无量义经》言:“出生入死,无怖畏想。”为了要救人,为了众生的苦难,菩萨生起怜悯心,出生入死无有恐怖,没有畏惧的想法,只要能救人;这位妈妈的心,就如菩萨一般。
生命从童稚青春到圆熟,一如日出送走日落。
人来到这堪忍世界,莫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然而生命成长,从幼年而少年,而青年,而中年,最后是老年,面临死亡,一切是自然的循环,我们一定要接受。
人生最难割舍的,是那一份亲情。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担心他们的身体健康,等到渐渐长大,开始为孩子的教育用心计较;从学校毕业了,就关心他的事业与婚姻,无时无刻不牵挂。
如此一代传一代,亲子之情那样地密切,即使生命已到了尽头,大多数的人还是抱持着希望,希望能看到孩子成家立业。像医院心莲病房(按:癌末安宁病房)的老先生,他的期待就是能看到儿子完成终身大事。他的儿子也顺从父亲的愿望,医院里举行订婚典礼。看到这对新人,很尽孝地跪在爸爸的面前,恭敬地端茶给爸爸,爸爸也用仅余的力气祝福着他们。尽管在生命的末端,老先生看到儿子有对象,而且戴上了订婚戒指,他已经安了一大半的心,露出了笑容。
三、被火文身的母亲
有一位年轻的企业家,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往生了。家庭非常贫困,母亲帮人做成衣,别人工作八小时,她一天工作十六小时,累得人消瘦又憔悴,她的心中只有孩子,没有自己。
后来,很不幸发生了一场火灾,这位母亲为了救她的孩子,不管火烧得正猛烈,硬闯进火场里,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孩子,保护得毫发无伤,而自己却全身遭火灼伤,生命虽然保住了,却面目全非。
不过她还是很勇敢,为了年幼的孩子,她不只是要活下去,还要更认真地赚钱,让孩子可以读书,安稳地长大。
终于,这个孩子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从小学、中学、高中到大学,一路都很顺利,完成了他的学业。然后在社会上工作,老板看他很认真也很能干,所以从小职员慢慢提升他为课长到总经理,在某大公司担任总经理,管理好几百名员工。
这位总经理常常需要和国外的客户交际应酬,但是他有一项隐私,就是不让别人知道他有一位面孔很难看的母亲。他和母亲同住,母亲却如同他的佣人一般。但是母亲不以为意,只要儿子的朋友来,她就烹煮一桌好菜让儿子请客,从不让儿子失面子。
客人总是问:“谁煮的这一桌好菜?”这位总经理就回答:“家里的欧巴桑手艺很好。”当母亲端菜出来时,他会介绍:“这就是我们家的欧巴桑,因为她的家境很不好,所以我将她带来这里照顾。”
母亲总是默默地待在厨房,偶尔进到客厅里,儿子就会抱怨:“你为什么要出来呢?待会儿就有朋友要来了,你赶快进去。”母亲表面上任劳任怨,其实内心还是有无限的悲哀。
四、一切已经来不及
有一天,母亲生病了,病得非常重,她请儿子来到床前,想跟儿子说些话。她说:“儿子啊!我知道我让你很没面子,没能让你有个很体面的母亲给人看,我太丑了!但是你知道吗?为什么我的脸会这么难看?”她描述了当年火场中的情景。
最后她说:“那时我拼了命要保护你,一根头发都不让火烧着你。我很高兴终于保护你毫发无伤,只怨恨这场无情的大火烧毁了我的脸,让你没有个体面的母亲跟人见面。”儿子听了震惊不已,但是一切已来不及
《父母恩重难报经》有云:“父母恩情重,恩深报实难,子苦愿代受,儿劳母不安。”父母亲除了为养育子女辛勤工作,如果子女有了病痛,宁愿代替儿女受苦;懂事的儿女能为父母分忧,父母仍是怕孩子太过劳累。父母对孩子如此无所求的付出,实在令人感动。
许多父母亲到了人生最后的时刻,心中关怀的还是儿女。那么作为子女的,难道要等到那时才跪在面前表达对父母的爱吗?不如,行孝就从当下开始。
母心似针包
许多父母亲到了人生最后的时刻,心中关怀的还是儿女。那么作为子女的,难道要等到那时才跪在面前表达对父母的爱吗?不如,行孝就从当下开始。母心似针包
人一旦离开母胎之后,受到后天环境影响,很容易造业,做出令人遗憾的事,而后天环境的好坏与我们所处的社会气氛有重要的关联。现在的社会已经和过去不同,过去的社会讲究友谊、珍惜亲情,不论是同宗或世交,大家的情谊都非常亲密,虽然各自在外努力谋生,但亲族之间每年都会固定聚会。现在,因为社会形态变成了小家庭,这种亲族之间的礼节慢慢不受到重视,年轻人也不受礼节的规范,如果有人管他,他会说:“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父母因孩子而快乐或担忧,孩子若认真读书,父母即开心;反之,孩子的生活方向若有偏差,行为错误,父母即为之烦恼。“父母爱子长流水”,每一天,父母的心都放在孩子身上,一刻不分离。然而这样的爱,并非全然是对的,我们常说现在青少年问题很多,这些问题是如何造成的?因为父母过于宠爱,让孩子在物质方面不断往上比,稍微不如人,就反弹、埋怨、恨父母,他们不明白亲恩浩荡、不了解父母的心,于是亲子之间在不了解中,做出一些令人伤心的事情。
就像有一位年轻人,吃喝玩乐、赌博、吸毒样样来,时常伸手向妈妈要钱。妈妈不懂得如何教导孩子,所以让孩子变成不感恩、不孝。有一天,他又向妈妈拿钱,妈妈没钱供给他,他就往妈妈背后砍了十几刀,刀刀见骨。想想这位妈妈身体受伤还在其次,最重要是心灵创伤。身体受伤能由医师治好,但心灵创伤由谁来疗治呢?
妈妈心菩萨心在一个社会中,有富裕丰足的家庭,也有黑暗悲伤的角落,尽管生活环境不同,但慈母的心都是一样的。所谓“但令孩儿饱,慈母不辞饥”,只要子女能够温饱,做母亲的自己饿肚子都没有关系。
十多年前,慈济有一个个案是全家三口,父亲中风、女儿车祸,成了半个植物人、妈妈要赚钱养家,家庭景况堪怜。最初,每天早上听到志工讲这个故事,我听了心好痛,生命怎么这么折腾人呢?
因车祸成了半植物人的女孩并不是没有知觉,她全身都会痛,好像身处炼狱之中。志工每次去看她,她虽然面露笑容,但是知道自己的真实状况,一旁的母亲总是眼眶含着泪,看到孩子身体的疼痛,她的心都碎了。做母亲的常说,要是能代替孩子的痛,不知道有多好!医院照顾女儿,每天还要出门工作,一刻不得闲。
还有一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他在十几岁时发生一场车祸,脑部严重损伤,虽然命救回来了,但是智力完全丧失,无法坐起来,也不能和父母谈心说话,整天都是躺着,光会吃,会傻笑。然而,父母亲已照顾他十多年,只要他能露出笑容,父母亲就满足了。
亲恩光辉闪亮,无论生活在如何困顿的环境,依然不忘作为父母的责任。
动物也是一样,像企鹅,这种陆海两栖动物要抚养小企鹅非常辛苦。企鹅妈妈产下小企鹅蛋,下蛋后,企鹅爸爸负责把蛋放在肚腹间脂肪最多的地方,用体温孵化小企鹅。企鹅爸爸如老僧入定,一孵就要六十天,不眠不休照顾着蛋,否则蛋一旦冻坏了,就孵不出小企鹅。
等小企鹅破壳而出后,企鹅爸爸和妈妈会将小企鹅移到比较温暖的地方,由企鹅爸爸负责到水里摄取食物,把肚子都装满了,再回来将肚子里的东西吐出来给小企鹅吃。企鹅爸爸外出时,就由企鹅妈妈负起照顾的责任。
整个宇宙大自然是个奇妙的世界,充满生命的启示。除了企鹅,其他鸟儿孕育下一代的过程也很有意思,鸟儿会先在树丛中找到最安稳的地方,不惜辛苦,慢慢的在树上筑出一个窝,然后鸟夫妻准备好迎接它们的小宝宝。期间,孵蛋、来回觅食、口对口的喂养,亲鸟为子鸟遮风蔽雨,孩子长大了还教它们学飞抚育生命的过程实在很用心。每当看到亲鸟哺育幼鸟的影片,总觉得很感动。
五、妈妈心菩萨心
在一个社会中,有富裕丰足的家庭,也有黑暗悲伤的角落,尽管生活环境不同,但慈母的心都是一样的。所谓“但令孩儿饱,慈母不辞饥”,只要子女能够温饱,做母亲的自己饿肚子都没有关系。
十多年前,慈济有一个个案是全家三口,父亲中风、女儿车祸,成了半个植物人、妈妈要赚钱养家,家庭景况堪怜。最初,每天早上听到志工讲这个故事,我听了心好痛,生命怎么这么折腾人呢?
因车祸成了半植物人的女孩并不是没有知觉,她全身都会痛,好像身处炼狱之中。志工每次去看她,她虽然面露笑容,但是知道自己的真实状况,一旁的母亲总是眼眶含着泪,看到孩子身体的疼痛,她的心都碎了。做母亲的常说,要是能代替孩子的痛,不知道有多好!医院照顾女儿,每天还要出门工作,一刻不得闲。
还有一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他在十几岁时发生一场车祸,脑部严重损伤,虽然命救回来了,但是智力完全丧失,无法坐起来,也不能和父母谈心说话,整天都是躺着,光会吃,会傻笑。然而,父母亲已照顾他十多年,只要他能露出笑容,父母亲就满足了。
亲恩光辉闪亮,无论生活在如何困顿的环境,依然不忘作为父母的责任。
动物也是一样,像企鹅,这种陆海两栖动物要抚养小企鹅非常辛苦。企鹅妈妈产下小企鹅蛋,下蛋后,企鹅爸爸负责把蛋放在肚腹间脂肪最多的地方,用体温孵化小企鹅。企鹅爸爸如老僧入定,一孵就要六十天,不眠不休照顾着蛋,否则蛋一旦冻坏了,就孵不出小企鹅。
等小企鹅破壳而出后,企鹅爸爸和妈妈会将小企鹅移到比较温暖的地方,由企鹅爸爸负责到水里摄取食物,把肚子都装满了,再回来将肚子里的东西吐出来给小企鹅吃。企鹅爸爸外出时,就由企鹅妈妈负起照顾的责任。
整个宇宙大自然是个奇妙的世界,充满生命的启示。除了企鹅,其他鸟儿孕育下一代的过程也很有意思,鸟儿会先在树丛中找到最安稳的地方,不惜辛苦,慢慢的在树上筑出一个窝,然后鸟夫妻准备好迎接它们的小宝宝。期间,孵蛋、来回觅食、口对口的喂养,亲鸟为子鸟遮风蔽雨,孩子长大了还教它们学飞抚育生命的过程实在很用心。每当看到亲鸟哺育幼鸟的影片,总觉得很感动。
六、用爱开启一扇窗
“为母则强”,不论动物或是人类,母亲的坚毅刚强都源于对孩子的爱。每一位妈妈的心也都像菩萨的心,能将她的心扩大到无限,宽容地面对孩子身体或心理上的疾病;看到孩子的痛苦,父母亲肝肠寸断,但还是坚强地陪伴着孩子。
大爱电视台曾报导过一位杨妈妈,她的孩子出生时很健康,长得又清秀。直到国小五年级,这个孩子发病了,原来是肌肉萎缩症,病况迅速地恶化。这位杨妈妈不放弃,一路陪伴孩子,让孩子上完国中,还陪伴孩子读完高中。期间,孩子的病每况愈下,身体的功能一直退化,从脚不能行,慢慢地手也僵化无力,一直到全身的肌肉功能都失调了。可是杨妈妈还是那样的陪伴,那样的爱!
慢慢的,孩子身体的功能不断消失,能自己呼吸的时间也愈来愈短,要倚靠呼吸器辅助。但是二十多年的时间,杨妈妈的双手从来不曾离开过孩子,每天杨妈妈抱着孩子上楼、下楼,每个晚上,还要醒来十几次察看孩子有无状况,总是怕孩子在她一个不留意下就“走掉了”!
中国大陆也有一位妈妈生下三个盲眼小孩的故事。因为家庭贫穷,她的先生看到三个这样的孩子,感觉人生没有希望,因此遗弃他们。但是当妈妈的,绝对不放弃孩子,她一肩扛起抚养孩子的责任。
慈济到当地进行冬令发放时,看到了这位坚强的妈妈,还有三个眼盲的孩子。每个孩子都很乐观、不埋怨,他们都有音乐天分,目前正学习一技之长,希望将来能自立自强,还有能力去帮助别人。
这就是母爱,唯有母爱,才有这样的耐心、这样的爱心,能不断地陪伴孩子,为孩子开启一扇窗,并且让每个孩子发挥本具的潜能。佛陀曾说,大地众生都有与佛陀一样的智慧,同等清净的爱心,同等的智慧,这是人人生而本有的潜能,只是需要“爱”来开启它。
七、帮儿子留面子(1)
一个“孝”字说来简单,做来却很困难。孔子在世时,他的弟子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事奉父母,要做到和颜悦色是最困难的,假使只是家事由子弟来操劳;有饭食让父母先用,这样就算是尽孝道了吗?
人生下来原本是善良而纯真的,入社会后受外在的影响和内心的贪欲所驱使,那份纯真一扫而空。就像很多年轻学子都知道父母为了让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非常辛苦地工作,但是要这些孩子在父母面前表达感恩,说“爸妈我爱您”似乎很困难,有时候受到同侪的影响,和别人做物质生活的比较,对父母的态度就更不好了。
曾有一位已经上了年纪的盲眼太太,形容憔悴、服装不整地来见我,一见到我就哭。我问她为什么哭?她说:“师父,我很早就想来看您,但是我看不见,又没人带我,所以一直无法如愿。”她找得千辛万苦,早上从台南出发,一路问到花莲,终于到精舍来找我。
我伸手在她面前晃动,问她:“你一点都看不到吗?”她说:“只看到模糊的影子。”我问她为何不辞千里来找我,她说她很痛苦,想把心事说给我听,但是看到我身边有许多人,她一直左顾右盼,显得神经紧绷。我小心地安抚她:“不要紧张,这些都是慈济人。”
她拿出两张照片,一张是她儿子的照片,一张是她自己的照片,她说:“师父,您看我儿子长得英不英俊?”我一看真的很英俊,而她自己年轻时的照片看起来也是个美人,她感叹地说:“英俊有什么用?美能长久吗?”她说她家以前很富裕,后来先生为人作保被人拖累,从此事业一落千丈无法恢复,这一二十年来生活都过得很辛苦。
尽管如此,她还是让儿子受很高的教育,夫妻俩都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也很上进,在台北一所很好的大学念书。两年前他还很孝顺,看到父母烦恼,还会跪在父母面前轻声细语地安慰,他们都认为儿子将来一定会很成功。
不料,读到大学四年级时,儿子性情丕变,为什么呢?原来是外面有女朋友,女朋友曾到他家,之后常常抱怨:“你母亲那么丑,家里又那么穷,别人都有进口轿车,你连摩托车也没有。”这使得儿子心里感觉不平衡,把全部的过失都归咎于父母亲,回家后态度变得很坏,后来干脆不回家。
中秋节到了,这位盲眼太太买了一盒月饼到学校探望儿子,到了宿舍.有人问她:“你要找谁?”她说明来意后,对方进门叫唤。儿子听到妈妈来了,非常生气,因为他知道妈妈总是穿着邋遢。一见到妈妈,他没好气地说:“你为什么要来这里丢我的脸?”盲眼太太说:“我送月饼给你吃啊!”儿子说:“不稀罕,你赶快回去吧!”母亲如此想念儿子,儿子却一点也不领受。
不要说出儿子的名字
半年后他儿子生病了,医院来,这位年轻人对我们的志工说:“我家里很贫困,父母亲身体又不好,请不要通知家人。”直到一位慈济会员告诉这位盲眼太太,她才医院探望儿子。但当儿子见到妈妈时,他却面有难色地说:“我就是不让你们知道,你怎么又来呢?快点出去,趁现在人还不多快出去,免得丢我的脸。”母亲在病房内伤心地流泪,最后还是被儿子“请”出病房。这位盲眼太太因为心中放不下住院的儿子,不忍心离开,就在病房外守着,每次有志工进出时,她就问:“里面那位年轻人有没有好一点?”听到志工说很好,她才比较安心。儿子对待妈妈是如此无情,这位妈妈却无怨的在门外守候,两相对照的情景,令人不胜唏嘘。
我终于明白这位盲眼太太和我谈话时,为何始终瞻前顾后了。她一再说:“师父!请您千万不要说出我儿子的名字。如果让人知道,以后毕业没人雇用他,那就糟了,请师父要帮我给他留面子。”
她的儿子已令母亲伤透了心,母亲还是处处为他着想。她说她和先生俩很痛苦,几天前她的先生还说:“我们干脆买一瓶农药喝下去算了。”
帮儿子留面子(2)
她劝先生:“我们再苦也要忍耐,如果喝了农药,儿子的面子要放在哪里,难道你要让儿子将来被人骂吗?”天下慈母心就是这般。尽管儿子总是以不好的声色对待,这位盲眼太太对孩子的爱仍如长流水,还是每个月供应儿子生活费,儿子却不体谅父母赚钱有多么辛苦。
有人说:“我很孝顺,只是声色不太好而已。”为人子女应多多反省,声色不好会让父母伤心,伤害父母更重。现在社会谈“知识”,少说“智慧”,智慧是追求道德、良知;知识、学识讲究的是追名逐利,导致人们忘了根本。做人的根本就是孝道,不懂得孝顺的人,究竟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呢?
八、父母唯其疾之忧
妈妈怀孕的时候,孩子的脐带和妈妈是有形的联系,孩子出生后,母亲的一颗心犹如无形的脐带,永远都不会断掉。除了担心孩子身体不健康,更担心孩子心灵不健康,害怕孩子的观念偏差,行为错误。
所以当孔子的弟子请问孔子,如何尽孝?孔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让父母操心好像在割父母心上的肉一样,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理,不让父母操心烦恼,才是尽孝。
我看到一则新闻,实在让人很心痛。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一位中学生,才十三岁,在学校里很调皮,对人丢水球,学校劝他,他不听,被老师请出校门。没想到,他回家之后,带了一把手枪,在放学之前回到学校,当着很多同学面前,拿出手枪打死老师。这一枪也等于打碎了父母的心。
为什么除了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的心理也很重要?因为人生道上难免会碰到挫折,保持健康的心理才能经得起考验,保存慧命,突破人生的难关。在台湾,就曾发生心态不平衡所造成的家庭悲剧。一位住在基隆的老爸爸,已经七十几岁了还在上班,他有三个儿子,一位在美国留学,得到博士学位。另两位,一位在台湾小有成就,另一位则是开计程车。
亲恩不能忘这位开计程车的大儿子,有一天突然回家责备他的爸爸,怪爸爸从小没有用心爱他,给他爱的教育;没有好好栽培他,害他学历低,无法在社会上和人平起平坐。他还对父亲说:“你不必去上班,因为你去上班,外面的人都责备我不孝,让老父亲出去上班赚钱。”
父亲说:“我的身体还健康,我还可以工作,胜过倚赖别人。”又说:“不是我不好好的栽培你,是你自己不肯认真读书,你弟弟可以读到博士是他的努力,而你是自己不肯好好读书。”只是这样回他几句,他竟然转身跑出去,买了一把切生鱼片的刀,回到家,一声不响的,往他父亲的肚子插进去。杀了父亲之后,他自己拿着刀跑到警局投案。等到医院,已因内出血过多不治。
只为了父亲出外工作,让他没面子,怕别人说他不孝;为了弟弟能读到博士,自己却在开计程车而责怪父亲,就做出这种逆伦的事情,难道不是心理出了问题吗?
“一了百了”等于“没完没了”
佛教徒说“业力”,过去生中结的是什么缘、造的是什么业,今生已经带来,要勇敢承担结果,如果今生逃避,还有来生未完的果报。有些人想逃避生活上的问题,选择“一了百了”,其实“一了百了”等于是“没完没了”。现在自杀率年年升高,年龄一直往下降。有一个小学女生,只是和弟弟计较,妈妈念她几句,她就上吊自杀。还有一位大学尚未毕业的年轻人杀死了中风的父亲,他说父亲中风病苦、很折腾,他不忍父亲受病苦,所以杀死父亲。
无论杀父或是自杀,都是非常错误的。人生走不下去,一点点的难关过不去,随即走上极端,自杀虽是对自己身体的伤害,其实也是伤害父母。因为自杀也是杀人,是不孝的罪,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的精血所成,损伤父母给予的身体就是不孝。
古代哲人曾子,只剩人生最后一口气时,他对弟子们说:“来,帮我掀开棉被查看我的身体,有没有哪里受伤?”弟子帮他查看后,告诉他:“没有,您全身完肤,没有一处伤痕。”曾子才说:“这样我安心了,父母给我的身体,这辈子我把它保护得很好,没有受到伤害,我的孝道齐全了。”这是儒家的思想,孝顺父母,不只是行为孝顺而已,连自己的身体也要照顾好。
以佛教而言,“奉献无私大爱,守戒利他为大孝”,要报答父母恩,不只身体要照顾好,行为更要照顾好。如果一个人发菩萨心,行在菩萨道中,为人群付出,这就是报父母恩。
九、将心比心
孝道是做人的根本,人生一切从家庭出发。过去社会讲求女人三从四德,嫁到夫家必须孝敬公婆、顺从丈夫,终其一生守护家庭。如今,社会、家庭形态有所更迭,讲求男女平等,离婚率却大大提高了。
其实,结婚是互换父母,做公婆的多一个女儿,做岳父、岳母的多了一个儿子。将心比心,先生的父母就是太太的父母,太太的父母也是先生的父母,对于夫妻来说,两边都是自己的父母,夫妻要用同样的心来感恩、孝顺双方的父母。
曾经有个媳妇到精舍向我诉苦,抱怨婆婆看到她就不高兴,她看到婆婆也有气。我问她:“对先生感觉如何?”她说:“我的先生实在很好,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了!”我说:“婆婆为你生了一个这么好的丈夫,难道你不感恩婆婆吗?”这个媳妇如梦初醒,知道自己的幸福原来是婆婆给予的,从此懂得以和顺态度照顾婆婆,婆媳相处融洽。
结婚是人生另一阶段的开始,但不能因此忘却父母的恩情。有一位中年人担心自己的弟弟自杀,带着弟弟到花莲,希望我能开导他。这位中年人说:“师父,我弟弟很想不开,因为他太太患有严重的红斑狼疮,他说如果太太的病治不好,他也要跟着自杀。爸爸、妈妈听了很担心,对于弟弟有这种念头,妈妈伤心得整天以泪洗面。”
这个家庭原本只有一个病人,现在却多了三个有心病的人。我劝勉那位想不开的年轻人:“人生的目的不是只为一个人而活!”我问他:“你跟着父母几十年了?”他低下头来,我再问:“你跟太太结婚几年?”他答:“八年。”我说:“你跟太太才八年的感情,她生病你就想死!父母亲和你有三十多年的亲情,他们从小把你养大,照顾你、疼爱你,你一有病痛,父母就肝肠寸断,而你却忽视这三十多年的恩情?”
看他抬起头来,似乎有点领悟,我说:“人有病痛是难免的,既然得了病,你要尽你做丈夫的责任,再来就是听天命了。现在的医学这么发达,你应该尽力为她治疗,如果她的业缘如此,也要为她祝福。而你更应该让父母放心,万万不可轻易将几十年的亲情断送掉,忘记父母的恩情,那是不对的。”
十、道理要“用心听”
有些人成家立业之后,虽然有了钱财、名望与地位,但只是一心顾念妻儿,对于父母亲所交代的话,很快就忘记了,甚至不顾及父母的生活。
在佛陀的时代,佛陀曾经以一支拐杖,让七个儿子、七个媳妇了解什么是孝道
一天佛陀出去托钵时,在路上碰到一位很年迈的婆罗门教徒,他的背已经驼了,拄着一根拐杖,还捧着一个碗,走起路来很吃力。他弯着腰、拱着背,拐杖向前撑一步,他才能走一步。
佛陀看在眼里,怜悯在心,加紧脚步上前去扶着老人:“老人家呀!你走路那么不方便,为什么要出来讨饭呢?难道没有孩子照顾你吗?”老人回答:“有啊!我有七个儿子,但是都娶妻成家了,他们有妻子要照顾,有孩子要养育,所以无法容纳我,把我赶出来。”说着,他抬头一看,认出是佛陀,赶紧跪下说:“佛陀呀!您救救我,我到底要用什么道理,才能感化教育我的儿子呢?”
佛陀很慈祥地说:“道理要用心听,才能启发他的良心呀!”老人说:“那要启发我的儿子、教育他们就难了,因为他们现在心中,只有自己的妻儿,没有多余的时间听道理。”
佛陀说:“只要你用心,仍然可以。”老人问:“我要如何用心呢?”佛说:“你什么都不要想,只要记得将你手中的拐杖用心拿好,走路时用心走稳;你要用最虔诚的心去感恩这根拐杖,因为它帮助你走路。若有恶狗跑来,你可以用拐杖赶走它,保护自己;涉水时可以用拐杖去探深浅,以策安全。它助你走出一条平坦的路,不会踢到石头而跌倒,这一切,你都要用心感恩它。如果你的意念言语都很用心,就能感化你的儿子。”
老人心想,这的确是真的:“这个时候我还能靠谁呢?我只能倚靠这根拐杖而已,这根拐杖给我的帮助最大,我应该感恩!”从此,老人拳拳服膺佛陀所说的话,每一天都感念着拐杖的恩情。有时他脱口而出,边走路边念道:“感恩!感恩拐杖帮助我走路,感恩拐杖让我探测水的深浅,感恩拐杖保护我的身体。”他不断不断地感恩,心想口念均是感恩。
十一、天下最傻是父母
天下父母对孩子所求不多,从小,再怎么顽皮的孩子,只要轻轻对父母一笑,父母马上奉献出所有的心力照顾孩子。孩子求学稍微不认真,或是行为略有偏差,当父母的就随着孩子烦恼不已。
有一次慈济委员陪着一位妈妈来到我的面前,这位妈妈跪着哭得凄惨,我想:是怎么回事?她一直说不出话来,委员只好代替她说:“师父,请您赶快开导她,她一直想要自杀,一直想死。”
“什么事啊?”
“忧郁症。”
“为什么会有忧郁症,一定有原因,为什么呢?”
“为了孩子。”
“孩子几岁了?”
“二十六岁。”
“已经是大人了,为什么让你操心成这样子?”
“孩子找不到好的工作。”
为了二十六岁的孩子找不到工作想去自杀,为什么有这么傻的母亲?小时候你好好地拉拔他,抚养他,现在已经二十六岁年纪不小,还要操心成这样子,真使我感叹天下父母心!所谓人生百态、千态、万态,我想都在父母的心态,一天到晚随着孩子起伏不定。
每一个妈妈都一样,只是有的妈妈很幸运,孩子身体心理均健康,长大成人就无须担忧。但是也有一些妈妈,她们的孩子虽然身体健康,但是心理非常脆弱,经不起社会的诱惑,血气方刚、行动偏差,这样的父母承受的,是心灵上的折磨。
不离不弃的亲恩
还有一种是孩子身体残疾,必须陪着他走过人生路,到老来还是牵挂着孩子的妈妈。一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十几岁时发生一场车祸,导致脑部严重损伤,虽然命救回来了,但是他的智商完全丧失,整天卧床,也无法和父母互动说话,只是会吃,会傻笑。父母亲照顾他十几年了,辛苦自不在话下,但是只要他还能傻笑,父母亲就心满意足。
十二、行孝不能等
现代人所说的孝,往往只限于物质奉养而已,以为提供父母物质生活,让父母有得吃、有得穿,就算是孝养父母了。反观从前所谓的“孝”,除了要使父母衣食无缺之外,还要晨昏定省,问候尊亲。说任何话,一定要先察颜观色,仔细思量自己说的话,会使父母欢喜还是生气?若看到父母的眼神含有怒气,则要说的话到此为止,赶紧转移话题,不令父母生气。
现在有很多为人子女者,当父母和他说话时,他连回个头看看老人家的脸,都觉得是多余的。甚至很多人为了提高生活水准,离乡背井,在外打天下,以自己的事业、家庭为重,忘记了在故乡时时倚门望子归来的双亲。
保有伦理,社会祥和
有一位年轻的妇人,因信仰宗教的方式未获家人认同,也提出问题问我。我告诉她:“学佛不可以整天跑道场,只顾拜佛、听经,置家事而不顾,对子女不尽母爱,对公婆未尽孝道,如何要家人不反对?”年轻的妇人回应:“几天前我还寄半斤人参给我婆婆。”
我说:“孝顺并不是用半斤人参就能表现的。孝,必须以恭敬心来对待父母、公婆,不是只提供物质来奉养他们他们不是让我们用来养的,是必须孝敬的。”将内心的恭敬形于外就是“顺”,为人子女者应和颜悦色,顺从父母,让父母得到心灵上的欢喜,而不只是供给丰富的物质。
看看现在的家庭,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付出,手牵着孩子的手,心贴着孩子的心,保护孩子的那份亲情,令人感动。如果能够以爱子女的心来孝养父母,则是人性本能的崇高表现。
在慈济的照顾户里,也有很多老人,有儿、有孙,却遭到遗弃,倚靠慈济人不断关怀,不断照顾,帮忙打扫家居、清理身体。因为孩子的弃养,造成社会的老人问题。若是每位老人都由自己的子孙照顾,社会还会有老人问题吗?我始终认为,每个家庭应负起抚养父母的责任,老人都住在家里,三代同堂、四代同堂、五代同堂,这个社会自然保有伦理的精神,社会秩序也会更加祥和。
如果儿女长大了,老人就要住养老院,实在太悲哀。人人都有机会为人父母,也都当过别人的孩子,身为父母者,对孩子将来有什么期待呢?期待他将你送到养老院,还是住在家里孝顺你呢?当然是期望可以在家让孩子孝顺吧!
孝是做人的本分
在佛教的观点:“念佛乃诸法之要,孝养父母为百行之先”。想入佛门,要先学会念佛,因为念佛能时时刻刻警惕自己“以佛心为己心”;培养慈悲爱念,也是要从念佛开始,所以,念佛即是入佛门修学诸法的重要法门。
而孝养父母是百行之先、万善之门,要修持学习佛心,必须先培养孝顺父母的心;没有孝养父母的心,而想追求佛心,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说“孝心即佛心”孝养父母之心,就是清净的佛心。舍离“孝”则没有“佛”,不念父母也无佛可念。这是佛陀教育众生非常强调与重视的一点。
总之,修学佛法,不离“世间法”。世间说:“百善孝为先”,修净因、净业的目标,是要达到佛与圣人的境界,但仍然要从做人开始。做人要饮水思源:我的身躯从哪里来?父母如何为我付出爱心,我应该如何回报父母?
回报父母就是孝养父母,正如一样讲求孝道的孔子在《论语》中有言:“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为人子弟志学修身者,应从孝顺做起,在家孝顺父母,外出恭敬长上,行为谨慎而诚实,慈悲博爱,亲近有德之人。如果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能以此作为行事的原则,社会应该会比现在更祥和安乐。
治白癜风的医院哪里好北京看白癜风最权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