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胆道出血 > 临床体现 > 十一上消化道出血护理
十一上消化道出血护理
十一、上消化道出血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此范围。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一般指在数小时内的失血量超出其不意ml或循环血容量20%,其中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一)临床表现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临床表现一般取决于病变的性质、部位和出血量与速度。
1、呕血与黑便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之后,均有黑便,但不一定有呕血。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下者可只表现为黑便,在幽门以上者常兼有呕血。然而,幽门以上的病变如食管或胃的病变出血量较小或出血速度较慢,往往并无呕血,仅见黑便。幽门以下的病变如十二指肠病变出血较低大、速度快,血液可反流入胃,除黑便外,也可有呕血。呕血多棕褐色,呈咖啡渣样,这是由于血液经胃酸作用而形成正铁血红素所致.但如出血量大,未经胃酸充分混合即呕出,则为鲜红色兼有血块.黑便呈柏油样,粘稠而发亮,系血红蛋白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而形成硫化铁所致.当出血量大,血液在肠内推进较快,粪便可呈暗红甚至鲜红色,酷似下消化道出血。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所表现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其程度轻重随出血量大小和失血速度快慢而异.出血量较大,失血较快者,由于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静脉回心血量相应不足,导致心排血量明显降低,可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如头昏、心悸、出汗、恶心、口渴、黑蒙或晕厥等.患者在上消化道出血后,常因有便意而至厕所,在排便时或便后起立晕厥倒地,应特别注意.病人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收缩压在10.6kPa(80mmHg)以下,呈休克状态,但在出血休克早期,血压
可因代偿而基本正常,甚至一时偏高,应注意血压波动、脉压较窄,如不及时抢救,血压将迅速下降甚至测不出.由于外周血管收缩和血液灌注不足,皮肤湿冷,呈灰白色或紫灰花斑,施压后退色经久不见恢复.;静脉充盈甚差,体表静脉塌陷.常感乏力,或进一步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重者反应迟钝、意识模糊.老年患者因有脑动脉硬化,即使出血量不大,也可出现神志淡漠或意识不清.此外,除心动过速外,常有心音低钝,有时出现心律不齐,对老年病人须进行严密观察与心电图监护.尿量减少或尿闭者应警惕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3、发热多数病人在休克被控制后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目前认为因循环血容量减少,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再加以贫血的影响,可能是引起发热的原因.
4、氮质血症在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血中尿素氮浓度常增高,称为肠性氮质血症,一般于一次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约24-48小时要可达高峰,大多不超过6.7mmol/L(40mg/dl),3-4日后才降至正常。肠性氮质血症主要是由于大量血液进入肠道,其蛋白质消化产物被吸收引起。同时因出血导致周围循环衰竭而使肾血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影响肾排泄功能。若无活动性出血依据,血容量已基本纠下而尿量仍少,则对血尿素氮持续增高的病人,应考虑由于休克时间过长或原有肾脏病变基础,已发生肾功能衰竭。
5、血象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均有急性失血后贫血。在出血的早期,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均无变化,因此血象检查不能作为早期诊断和病情观察的依据。在出血后,组织液渗入血管内,使血液稀释,一般须经3-4小时以上才出现贫血,其程度取决于失血量外,还和出血前有无贫血基础、出血后液体平衡状况等因素有关。上消化道出血后2-5小时,白细胞计数可达1万-2万,血止后2-3天才恢复正常。但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病人,如同时有脾功能亢进,则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
出血的病因诊断
(二)护理要点
1、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安慰病员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2、有呕血及恶心呕吐频繁患者,暂禁食,黑便量少者给温凉流质。
3、观察呕血,便血的颜色、性质、量及出血时间作好记录,必要时留取标本。
4、严密观察病情,有腹部疼痛,脉搏加快,烦躁不安,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症状出现,
应迅速作以下措施:①去枕侧卧位②抽血验血型及血交叉③建立静脉通道立即输液输血④吸氧,注意保暖⑤及时通知医生。
5、每隔15-30分钟测血压,脉搏,呼吸一次,并作好记录。
6、出血原因不明,可做急诊胃镜检查。
7、门脉高压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禁用安眠药及吗啡,准备三腔管止血。
8、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行生理盐水灌肠。
9、按医嘱正确及时应用各种止血药,观察疗效及副反应。
脂肪肝可能转化成肝癌看看炎干净的解决效给力叙永扶贫经验再次问鼎人民